• 2
  • 2
  • 3
  • 2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欢迎访问江西建工第四建工建筑有限公司!

 Copyright@ 江西建工第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建设路468号  电话:0791-86416844  传真:0791-86416844

赣ICP备1500380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昌

党群动态

>
>
>
谢希德: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资讯分类

谢希德: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浏览量
【摘要】:

 

王妍

2021年09月01日08:30 | 来源:学习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谢希德: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谢希德(1921.3.19—2000.3.4),女,福建泉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1947年赴美国史密斯学院留学,1949年转入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理论物理,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1952年回国后到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选为美国文理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协主席。谢希德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是中国这两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而芯片技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半导体技术之争。回溯中国半导体技术发展史,绕不开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半导体技术的教科书——《半导体物理学》,而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谢希德院士,就是我国半导体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这位生于1921年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科学家,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以她瘦弱却坚韧的身躯不懈奋斗,为我国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理论研究撑起了一片天,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中国需要的科学家”

  1921年3月19日,谢希德出生于泉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谢玉铭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丰富的藏书、每晚在书房工作到深夜的背影、经常谈起的优秀学生以及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中国需要科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谢希德,使其走上物理学研究之路,最终成为了“中国需要的科学家”。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面对每况愈下的时局,父亲谢玉铭不愿在日寇统治下的地方苟安,带着全家开始了逃难的生活,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谢希德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只有摆脱强权压迫,使国家富强起来,人民才能有安定的生活。

  1938年谢希德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但就在这时,病魔却找上了她,经多次检查后谢希德被确诊为股关节结核,当时这种病被视为绝症。对于谢希德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她并未向命运低头,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决心,忍着病痛,在病榻上如饥似渴地读书。母亲担心她过度用脑会影响身体康复,总是劝她少看书多休息。谢希德却总是乐观地说:“读书是我最大的兴趣,只有读书可以使我忘掉病痛,使我的生活充实。读书是治我疾病的良方。”4年后,谢希德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但她的右腿却不能再弯曲,终身不良于行。然而,此时的谢希德已经顾不上这些,她收到了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经历了3次高考之后,她终于踏进了大学的殿堂。

  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她比任何同学都珍惜时光,恨不能将失去的时间都补回来。从厦门大学毕业后的谢希德顺利考入美国史密斯学院攻读硕士,两年后又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在美国留学的她仍像在厦门大学时一样勤奋,以数倍于旁人的努力,坚持不懈,向心中的目标冲刺。1951年秋,她顺利通过答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

  1949年,正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谢希德收到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新中国成立了!

  从1950年到1951年上半年形成了留学生归国的高潮,钱三强、钱伟长、黄昆、邓稼先等先后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一批批留学生怀着拳拳爱国之心,学成报效祖国的壮举深深激励着谢希德。晚年的谢希德回忆当时决定回国时的心情,激动地说:在校的中国同学大多接到家人来信,相互转告,为祖国的振兴感到衷心喜悦。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心情难以自抑,巴不得马上能飞回祖国,飞到北京。

  其实,对于谢希德来说,下定回国的决心是十分艰难的。当时远在菲律宾的父亲谢玉铭,在得知谢希德回国的打算后,来信极力劝阻。他在信中写道:“接来信,得悉你欲回中国,我感到很不妥,我不希望你回到贫穷而落后的中国……”当时谢希德读着父亲的来信,内心异常痛苦。她想:“父亲带我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他也是我从小敬佩的人。可是我觉得,新中国虽然还贫穷、落后,却是欣欣向荣,正是我一展身手的地方。”怀着对祖国炽热和执着的爱,她终于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

  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和男友曹天钦一起开始筹划回国事宜。然而就在此时美国政府发布了一项规定:凡在美国攻读自然科学、工程学、医科等学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许返回中国大陆。这个规定一下子把他们的计划打乱了。不过,他俩很快就冷静下来,决定绕道英国返回祖国。在曹天钦的老朋友李约瑟博士的担保下,谢希德获得了一张可以进入英国特殊的“旅行通行证”,坐上开往英国的船。1952年,谢希德、曹天钦在英国完婚后,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归途。很多年以后,在上海举办的教师节晚会上,有学生问谢希德:“是什么力量使您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谢希德用苍老而有力的声音回答:“我爱中国!”

  为党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

  回国后的谢希德被分配到复旦大学物理系,担任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基础教学工作。此时的复旦大学物理系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材不全又需要开设许多新课程等多重困难。谢希德认识到祖国的科学事业正在起步阶段,眼前的当务之急是为国家培养科学人才。因此,她欣然挑起了一般人不大愿意承担的基础课教学的重担,全力以赴地工作。

  1956年,谢希德和曹天钦在同一天被各自所在的党支部接收为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在以后的岁月里她始终牢记自己的誓言:“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科学工作者,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战斗,就要为党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

  1955年,半导体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了尽快培养一批半导体专门人才,教育部决定1956年在北京大学创办“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由北京大学物理系黄昆教授任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接到通知的谢希德,十分兴奋。然而,当时她的儿子出生才5个月,面对家庭和事业的抉择,她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了北上。

  谢希德在北京大学工作的2年里,与黄昆教授通力合作,担当起培养中国第一代半导体物理学学生和研究人员的重任。1958年,他们合编的《半导体物理学》正式出版,这是一本在当时国际上都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权威性著作,也是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半导体物理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必读的教材。经过近2年的辛勤耕耘,“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培养出了200多名半导体专门人才。随着这批人才奔赴科研和生产的一线,我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技术很快就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

  1983年,62岁的谢希德出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担任校长之后,谢希德特别注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她率先改变在国内综合大学长期以来只有文理科的格局,在复旦大学增设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学院,加速各类人才的培养。她抓教师队伍建设,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促进青年教师进步。

  几十载耕耘不辍,让人们甚至谢希德自己都忘却了她是一位饱受癌症折磨了34年的老人,1966年谢希德就被确诊为乳腺癌。1999年12月谢希德再次住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她坚持工作,每天翻阅外文文献、修改毕业生论文、接发大量电子邮件、处理各种事务,直到发生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再也无法站起,才不得不停止工作。

 

网址链接: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901/c436975-32214191.html

网址链接: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901/c436975-32214191.html

相关资讯

【记录美好 见证时代】江西建工四建开展手机摄影 系列活动
江西建工四建开展“珍爱生命 关爱健康”健康知识讲座
江西建工四建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
江西建工四建召开中层干部日常监督评价联席会议
强化核算管理 江西建工四建新版结算单正式启用
深化“五彩党建”建设 江西建工四建召开党建品牌建设推进会
校企合作开新篇 强强联手结硕果
张柏林赴丁公路南站地块项目巡视检查
追寻红色记忆 激励爱国情怀 江西建工四建开展红色观影主题党日活动
江西建工四建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总结会议
江西建工第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2023年6月公开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
江西建工第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2023年10月公开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
江西建工四建召开主题教育专题 民主生活会
支部共建聚共识 以学促干争创优
深入一线 压实责任 推进逾期借款清收处置工作